丧尽天良的成语故事

拼音sàng jìn tiān liáng
基本解释丧:丧失;尽:全部;天良:良心。没有一点良心。形容坏人恶毒到了极点。
出处清 钱泳《履园丛话》:“今人既高贵骄奢矣,而又丧尽天良,但思利己,不思利人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丧尽天良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丧尽天良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铁板钉钉 | 范乃成《小技术员战胜神仙手》:“[老汉]右手的烟袋朝着支书手中的计划点了几点,铁板钉钉似的崩出来三个字:‘我反对!’” |
炉火纯青 | 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5回:“到了现在,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,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。” |
迷而不反 | 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》:“若偷安旦夕,迷而不反,大兵一发,玉石皆碎。” |
痛定思痛 | 唐 韩愈《与李翱书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” |
严阵以待 | 宋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》:“甲辰,帝亲勒六军,严阵以待之。” |
算无遗策 | 《晋书 桓玄传》:“自谓经略指授,算无遗策。” |
材轻德薄 | 宋 朱熹《论臧否所部守臣状》:“熹委是材轻德薄,不足取信,岂复更敢臧否人物。” |
溢于言表 | 明 朱舜水《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》:“来书十读,不忍释手,真挚之情,溢于言表。” |
进道若退 | 《老子》:“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。” |
不置可否 | 宋 汪藻《浮溪集》:“惟恐失人主之意,于政事无所可否。” |